看到关键点

为什么我在8年前没有看到这些?

我正在看《文案圣经》。

这本书我在2013年就反复看了3-5遍。那时,我认为我看懂了,就没再继续看了。

8年后的今天,当我再读到它时,我才猛地发现,8年前我看到的全是皮毛!

让我忍不住惊叹,要是8年前我就看到了这里面的精髓,那今天我一定会是另一番模样!

8年的错过,真是惊呆我了,忍不住深思:

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看懂一本书的精髓?

到底怎样才能一次性就看到一本书的精髓?

最近,我都在疯狂地看文案的书籍。

微信读书APP记录显示,上一周我的阅读时长是20小时,而这一周已经有11小时47分钟(截止到周三中午)。

为什么要疯狂地看?

因为,我想一边看一边验证和完善我对文案的总结。

说明下:

文案,不是指写文章,而是指把产品销售出去的推广方案。

以前的推广方式主要是在报刊杂志做广告,整个销售方案最后都会变成文字的形式,所以才叫作,文案。

我决定专做文案了,并且,准备以售卖写文案的方法来获取收入,但是……

这些年我没有呆在广告公司专做文案的经历,没有经手过大案例。这些年我都是因为自己的工作需要在业余地做着。做过的都是小事,手上还没有可以让他人一听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大案例。

那我还怎么去做?

自己都没做过还怎么去教其他人?

我有自己的优势。

我虽然没专职做过文案,但是这些年我一直在专注研究人的购买行为模式,在试图一丝一毫地弄清楚人到底是怎样买东西的?

可能你也感觉到了,作为买东西这件事情来讲,不管购买什么商品,人的购买行为模式好像是固定不变的。

如果把它详细研究清楚了,那么品牌、营销、广告、等所有与销售沾边的事情,那就都被研究清楚了。

现在,对于人的购买行为模式,我感觉自己已经弄清楚了95%。可能还存在一些小细节我没发现到,但整体上已经确定无疑了。

这一次,我决定从人的购买行为模式这个层面去总结文案,去找到根本的做法,并且,我也相信从这个角度去总结出来的方法,一定会是对的。

我相信其他人也能够理解这样的总结一定会是对的。

因为,只有详细弄清楚了人是怎么“买”的,才有可能准确知道怎样去“卖”。

我发现,没专职做过这个问题,好像不是障碍,只要我能真正总结出文案的根本做法来。

于是,我开始大量阅读文案方面的书籍。

第1本读的书是《爆款文案》。这本书一听名字,就忍不住不去读。

我一边阅读,一边从人的购买行为这个层面去看里面的那些案例,去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顾客会买或者不买,透过外在的做法(沙子)去提取出里面真正的核心(黄金),然后,总结出写文案的标准思维框架。

有了思维框架,就有了根本的做法。

为了能完整提取出文案里的真经,我读得很慢。

读完第1遍后,我觉得自己对写文案的思维框架只总结出了70%,于是决定再读2遍。

第2遍读完后,我感觉已经总结出了90%。

剩下的10%,这本书好像给不了答案了,我就转头读其他的书去了。

我在微信读书APP里一口气添加了10本书在“我的书架”,准备按添加时的顺序一本一本地往下读。

第2本读的是《传神文案》,读到一半时发现这本书还是在讲品牌文案相关的内容,并且很多都是讲的理论。我现在想了解的是销售文案,我想看案例,想从案例中总结出文案的真经,于是决定暂时放下它不读了。

第3本是《文案的基本修养》,读到100页时觉得没找到让我继续读这本书的理由,也把它放下了。

第4本是《文案变现》,读到一小半时发现这本书太基础了,针对纯新手的,深度不够,但是又怕会错过一些有用的东西,强迫症让我还是把它快速地浏览完了。

结果没什么重大发现。

第5本是《人人都能学会的刷屏文案写作技巧》,一读就被吸引了,不知不觉就看完了几十页,于是决定认真地看完它。

读完后发现,这本书对得起它的书名!里面提供的一些实用做法,如果切实按照那样去做,还真有可能写出刷屏的文案!

但是,作者讲的主要是做法层面的东西,关于做法背后的原因,为什么要这样做,为什么不那样做,为什么这样会有用,为什么那样会没用,这些可能会藏有文案的真经的内容,作者很少提及。

并且,书里说到的那些做法,基本没有超出我一开始总结出来的那套思维框架。于是,虽然这本书很好,但我现在不打算再看第2遍了。

第6本是《文案圣经》。

这本书分成两部分:第一部分是,科学的广告;第二部分是,我的广告生涯。

我记得这本书我在2013年就反复看了3-5遍。那时,我对销售信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,并且信奉好书就是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读,所以就反复地看着。

后来,我觉得书里面讲的东西,我差不多都懂了,就没再看了。

时隔8年了,我准备再来看看。

科学的广告部分,主要讲作者毕生总结出来的做广告的经验,几乎都是讲的干条的理论,再加上美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,和我们中国的不太一样,使得整个读起来没太多感觉。

只觉得,那些经验也没有超出我总结出来的那套思维框架。

很快,我就把第一部分看完了,突然就想:

要不也放下它,第二部分先不看了,去看其他的书……但内心的强迫症对我说,这是一本很经典的书,还是看完它吧。

于是,我继续读了下去,然后,读着读着,我就被震惊到了……

第二部分,我的广告生涯,主要讲的是作者几十年来做广告的职业经历,讲的是故事,里面有案例,有思考,有经验,很生动,很形象,很有代入感。

这一读,就让我发现到,8年前我以为我看懂了,现在看来,我那时看到的全是皮毛!

我忍不住放慢了阅读速度,一字一句的细细品味。

每看上几页,我就会不自觉地去看一眼右下角的页码,看看还剩下多少。

以前我看右下角的页码,心里想的都是,怎么还没完?

这一次,我心里想的是:哇,还剩200多页,真好,真好,千万不要这么快就完了。

我慢慢地读着,一读到有感触的地方,就停下来,仔细地品味一番,感觉尝够它的味道了,再继续往下读。

我惊奇地发现到,原来我总结出来的那套文案思维框架的背后理念,就是作者克劳德·霍普金斯在整本书的字里行间,一而再再而三地宣扬的,做广告的原则。

总体的意思是:

一切广告,以销售产品为根本。

一切销售,以消费者获益为根本。

不要让消费者承担风险,把所有的风险都自己承担。

不要鼓吹自己,而要给消费者实在的好处。消费者只关心他们自己的利益。

原来克劳德·霍普金斯也是这么认为的!

想当初,我都只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了,只看到了表面,没有尝到它里面真正的味道,这一次再看,就像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一样亲切。

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!但还没来得及高兴,我就忍不住深思:

那为什么8年前我没有看到这些???

如果8年前我就看到了这些,那今天我一定会是另一番模样!!!

现在想来,8年前我看到的全是表面的一些技巧和做法,完全没有看懂这些做法下面的原因,没有看懂这背后的精髓。

我真是被惊到了,8年后才真正看懂,我不想再犯这样的错误,忍不住认真地思考:

到底怎样才能一次性就看懂一本书的精髓?

很快,找到了答案,主要原因是:

那时候,我是以学习销售信的心态去读,由于是为了学习,所以自然地就只看到了作者是怎么做的,用的什么技巧。

这一次,我不是为了学习,而是为了工作需要,必须要总结清楚到底怎样写文案才对。在看的时候,我就不会只停留在作者是怎么做的,用的什么技巧,不会停留在这些表面的“术”,而是会继续深入,去找里面的“道”。

我把自己放在消费者的角度,脑袋里一直放着“我为什么会愿意买”,以这个根本问题为检验标准去看当事人到底做对了什么?到底怎样才是文案的正确做法?

然后,自然就看到了更彻底的根源。

这再一次印证:理论知识,只有在一个人真正去做那件事情的时候,才能真正地理解。

因为,一个人只有在真正去做的时候,才能自然地从现实情况去看问题,才能看到里面真正起作用的东西。而在没真实去做的时候,就总是只会从一些逻辑层面去理解,很容易脱离实际,一脱离实际,最后就看不到真东西。

因此,要一次性看懂一本书的精髓,做法是:

以解决一个现实问题的目的去看。

遇到有需要解决的相关现实问题了,就去看,不然,别去看。那时候就算看了,也极可能理解不到精髓。

比如,我敢打赌:

上面讲的那些广告原则,很多人可能也只会理解到字面的意思,当他们自己去做产品推广时,才能体会到那背后的能带来巨大财富的深意。

关于文案,虽然有很多牛人,他们做出了耀眼的成绩,但是……

他们在书里讲解文案时,要么讲的太偏理论,要么讲的太偏做法,要么太深,要么太浅,要么就是内容的结构体系不合理,脱离了实际,最后,很难让读者360度里里外外条理分明的弄明白文案。

他们的确能让我们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,但是很难让人完整地弄明白。

究其原因,是因为“自己会做”和“教到别人会做”,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,里面的底层逻辑是不一样的。

比如:

如果你很会写文案,那么当你对产品、顾客、竞品了解得足够详细时,你的脑袋里可能突然间就蹦出了那个能够引爆销量的文案,然后你就一步步具体地去做了,但是,如果你要去教他人做文案,就不能只是告诉他人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去做的。

这些不是重点。

重点是:

你脑袋里突然间蹦出文案的那个1秒钟都不到的瞬间,你脑袋里到底是怎样思考的?

虽然你是不到1秒钟就想到了文案的方案,但其实那个时候你的大脑里可能飞速地进行了100次计算,你需要细致地看出这里面你到底是怎样思考的?

你的具体思路是什么?

是基于什么原因让你认为应该要这样做?

不能那样做?

当你一次又一次这样去细致地观察,你就会发现,你一直在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思路去做。

然后,那个思路,才是真正应该教给其他人的东西。

外在的具体做法都是文案这棵大树的树叶,那个固定不变的思路才是文案这棵大树的树根。

有了根,自然就能长出一棵树,有了一万片树叶,也长不出一棵树。

但是,很多人还没注意到这一点。

也没这样细致地去看过自己的思路,所以他们讲解的文案知识,要么太偏做法,要么太偏离根本思路,让学习的人感觉只摸到了大象的某一个部分,看不到完整的大象,就让人觉得文案这件事太玄妙,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核心。

找不到固定不变的核心,就没有一个指南针,没有清晰的对错标准,就会让人觉得好像往哪边走都可以,但又立马觉得好像往哪边走都有可能不对。

深陷迷雾。

关于这个问题,我想到了:

组建一个文案交流群

在群里主要做2件事:

1 分享我总结到的文案思维框架

2 让朋友们把这套思维框架真实地用起来,找到引爆自己产品销售的方案

为了不影响大家白天的工作,这个群每天晚上7点半至9点半的2个小时进行交流。

这样的交流进行1个月。

入群费:30元

如果帮你找到了可行的产品销售方案,再另付费(你觉得值多少,就付多少)。没找到,就不付。

1个月后,群仍然保留,但不在举行统一的交流,大家可自由交流。

如果你正在找寻销售自己产品的更好方法,想多几个人帮你参谋,那么欢迎加入。

宗点思维现在的知名度不高,我估计可能不会有太多人加入,所以我期望不高,只要有20人以上的朋友参加,就把这个群正式组建起来。

有兴趣加入的朋友,可以在10月21号和22号这两天内加我微信(504164631),加好后,说一声“愿意参加”。

到时我统计一下人数,达到了20人,大家再转30元的入群费,然后我们就在10月23号晚上的7点半,正式开始我们为期一个月的文案交流。

如果不够20人,那就算了。

之前的断更,我说过要弥补,所以……

还在有效期内的年VIP会员可免费参加。

但有一个小条件:

你正在想着要把你的产品卖得更好。

你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,而不是为了学习。

这样要求的原因,前面已经说过了。

不符合条件参加的年VIP会员,以后再用其他方式来为您弥补。

评论已隐藏,报名参与后可查看 现在报名
{{li.zan}}
{{li.nickname}}

{{li.addtime}} 回复 - 删除
{{li2.nickname}} 回复 {{li2.renickname}}
{{li2.zan}}

{{li2.addtime}} 回复 - 删除
写评论…
意见反馈